
10月20日,为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有效融入思政课,更好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举办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校党委副书记王罡、副校长阎兵出席。教务处相关负责同志、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继新主持。

针对如何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性融入、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桂锦峰在会上详细阐述了“抓师资、抓资源、抓形式、抓协同”的四维路径,确保在师资上,通过专项集体备课让教师“真懂真信”,将政治话语转化为有温度的教学语境;在资源上,深挖天津城市建设成就,实现将城市资源向我校育人资源的深度转化;在形式上,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奔赴”,依托学生竞赛、学生调研等优势超前谋划工作;在协同上,打破围墙“开门办思政”,深化校区合作,做亮“思享+”宣讲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骨干教师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融入进行了系统化、多维度的汇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崔梦影老师构建了“历史—理论—实践”三维融入逻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彭聪老师侧重于采用“数字赋能”与“分层递进”相结合的教学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付霞老师展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维立体教学法。
听取汇报后,与会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年来的各项工作及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要以此次集体备课为契机,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一是,学院要持续开展好集体备课与磨课,不断打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直面学生心里的“问号”,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选取经得起推敲、无可辩驳的典型案例,用事实说话,用逻辑论证,实现思政课教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真懂真信,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困惑。三是,思政课教学要紧密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将个人前途命运深度嵌入国家发展蓝图。
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明确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我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更为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更多“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