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代表团
中国共产党天津城建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天津城建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来自建筑学院、艺术学院、国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工程实训中心的15名党员代表组成第七代表团,代表们围绕大会报告展开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党委报告立意高远、方向明晰,既紧扣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脉搏,又呼应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更精准锚定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攻坚方向,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代表们纷纷表示将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学校建设发展,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贡献智慧与力量。
杨振舰
/ 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参加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我心潮澎湃,深感责任在肩,使命重大。党委报告高瞻远瞩,为学校未来发展绘就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作为二级学院党委书记,我将带领学院师生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立足学院实际,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红色引擎 创新融合”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持续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建筑力量。
杨志清
/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高质量发展锚定了航向。站在新起点,我将自觉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扎实推进“卓越思政质量提升计划”在学院精准落地,不断完善育人体系。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浸润工程”建设,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以务实行动践行教育使命,积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车 丁
/建筑学院学生/

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党员代表参加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学细悟会议精神,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之基,以国家需求为指引,以初生牛犊的实劲、韧劲、闯劲,在学业科研中勇攀高峰,在服务师生中主动担当,在专业实践中传承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成为一面飘扬的鲜红旗帜,以青年之力响应学校号召,以青春之声传递信仰力量、唱响时代强音,努力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陈文科
/ 城市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蓝图高瞻远瞩,为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锚定了航向。作为二级学院党委书记,我倍受鼓舞。蓝图已绘,征程再启。学院党委将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强化政治引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美育沃土,服务发展大局,彰显艺术担当。要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以更昂扬姿态、更饱满热情、更扎实作风,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将党代会制定的“愿景图”细化为“施工图”,再用实际行动转化为“实景图”,努力为学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刘 飞
/城市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

党委报告鼓舞人心,是我们未来开展具体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系主任和教师党员,我将结合学校“城建”优势和学院“城市设计”特色,深入挖掘产品设计在服务智慧城市、宜居城市、人文城市建设中的巨大潜力,以高质量的设计成果赋能城市品质提升,以实际行动将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生动实践,努力实现专业特色与学校战略同频共振,为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马中记
/工会常务副主席(正处级)/

认真学习了党委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将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对标党委报告确立的规划目标,充分发挥工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教职工为中心,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方法,竭诚服务教职工全面发展,多措并举激发主人翁精神与创造活力,引导教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力支持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新征程,为实现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黄凌翔
/国际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国际工程学院院长/

党委报告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外合作办学的进步和成绩,也指明了未来国际工程学院在办学模式、专业优化以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蓝图绘就,重任在肩。未来,我们将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实现党代会目标的方案,狠抓落实,积极探索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国际化合作新机制,优化治理结构,提升运行效能,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品牌与示范高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卓越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建大学贡献力量。
张建新
/工程实训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

聆听了史庆伟书记作的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会描绘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实训中心将围绕今后五年党委发展目标,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主动对接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积极支撑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及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心在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成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