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表团
中国共产党天津城建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立足于新征程、新起点,我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共18名党员代表组成第六代表团,代表们对大会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过去五年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大家表示,大会提出的目标催人奋进,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将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带头宣传好、贯彻好大会精神,以持续奋进的姿态、真抓实干的作风,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投身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聚焦主责主业,勇于创新改革,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刘 浩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史庆伟书记所作的报告擘画了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未来,我将带领学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制定好任务书,落实好时间表、施工图,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锚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主攻方向,对标土木学科博士点申报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真抓实干,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勇担职责使命,脚踏实地,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为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建设贡献土木力量。
王海良
/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

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振奋与鼓舞。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擘画,任务艰巨而光荣。作为土木学院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坚决贯彻校党委要求,将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拼搏奋斗,持续提升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聚焦国家战略亟需的关键领域,在有组织科研引领下,潜心投入重大项目建设,勇担工科发展的历史使命,奋力争创标志性成果,全力服务学校对工科发展的新要求与新任务,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晓洁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党委报告从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民生福祉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学校五年的奋斗历程和丰硕成果,精准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党代表,未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把自己本职工作与学校重大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土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带头学习实践“土木+智能”、“土木+数字”,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提升我校土木工程核心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崔金涛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任务举措明确清晰、务实有力。在土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将带头抓好主责主业,深刻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立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作用,提升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推动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博士点申报贡献力量。
程星磊
/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

党委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特别是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服务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战略部署,为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我将紧密围绕党代会精神,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创新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积极投身关键领域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产出服务区域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朱复义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党委会报告全面充实,高瞻远瞩,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我将团结带领学院师生,全面落实党代会精神,以更强的使命担当夯实党建根基,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带领全院师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勠力同心谋发展,众志成城干事业,凝心聚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贡献环境力量。
王少坡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党委委员/

党委报告对过去成就的总结令人振奋,对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擘画催人奋进。身为一线党员教师,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今后,我将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在新征程上勇担使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教书育人初心,以更高标准、更实作风、更强担当、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实践中,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 潇
/ 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学校发展迈入新征程。此次党代会凝聚了全校共识,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品牌强校”擘画了蓝图。未来,我们要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在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合作、提升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内涵、拓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网络等方面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提质增效,努力将国际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学校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