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比赛圆满落幕。我校7名参赛教师及其团队入围决赛,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这一荣誉的取得,彰显了我校教师在教学创新与课程建设领域的不懈努力与突出成果。

本届大赛自2025年3月正式启动,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旨在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为高校教师搭建教学创新与交流的优质平台。大赛分为“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7个组别,共有160名参赛选手进入天津赛区决赛,通过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三个环节,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大赛,积极筹备,精心举办校院两级赛事遴选推荐,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材料审核和现场评价;搭建培训平台,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教学创新专题讲座;聘请多位历届国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对参赛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参赛教师打磨作品并提供全方位支持。各参赛教师团队全力以赴,在备赛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深度凝练教学理念,在比赛中展现了优良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多维度呈现出我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优秀成果。
获奖教师教学创新成果简介
一、新工科正高组二等奖-张海-工程结构抗震原理

张海老师的工程结构抗震原理课程团队立足新工科建设前沿,针对传统工程教育中“课程思政表层化、学科交叉壁垒突出、教学模式创新不足、产教协同育人薄弱”四大核心问题,构建“三融致用”教学创新体系:以“思教融合动态优化机制”推动课程思政与抗震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依托“工程结构抗震+” 跨学科课程群重构知识体系;创新“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工程实景+校企协同+国际拓展”的“四维融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基础实验-创新竞赛-产业实战”的“三级进阶式”实践育人链。改革实施三年来,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经验推广至多所高校,为工程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创新样本。
二、新文科副高组二等奖-曾穗平-城乡社会综合调研

曾穗平老师的城乡社会综合调研课程团队深度融合智慧技术,构建“五阶递进+时空融合+知行耦合”的课程改革内容,渐进式提升学生“认知-实践-应用-创新”的专业实践劳动能力。通过“智慧赋能课堂内容+智能辅助课后教学”的教学方法,并联动校企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多维度解决问题的创新应用潜能。近五年,数字赋能城乡社会综合调研教学成效显著,负责人获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年会优秀课程教案奖;指导学生获城乡规划学科最高级别调研报告竞赛一等奖6项,天津市挑战杯一等奖2项,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获奖100余项。
三、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刘思南-设计与制造课程设计II

刘思南老师的设计与制造课程设计II课程团队服务于“制造强国”战略,以培养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工程师为目标,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制造工艺、工装设计及质量控制的核心技能;采用“五真五实驱动,五环五促协同”的创新举措,将产业真实需求深度融入实践教学过程。课程团队将产教融合成果反哺教学的同时,服务产业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成果辐射至东西部高校,助力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优化,为工科专业产教融合提供了“产教共生·知创共行·智造共融”的新范式。
四、新文科中级组三等奖-罗英-英语演讲与辩论

罗英老师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团队针对课程存在的三大教学痛点——“失语的课堂”“生命力的消退”和“英文阅读的通缩”,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赋能-情感激活-生命力释放”的教学理念。该理念通过系统性改革措施落地:一是重构“价值-知识-能力-情感”四维教学目标;二是融合“语言、思辨与跨学科”教学内容;三是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导-析-演-展-读”五大教学流程。这些举措推动了师生多维度的专业成长与生命发展,为师生共同迈向更广阔舞台、以英语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基础课程正高组三等奖-古金霞-大学物理C

古金霞老师的大学物理C课程团队根据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引入“教学学术”思想,构建学生主导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师生协同成长共同体,以“格物致理、学创悟思”为主线,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联合的方式,探索“学、做、研、创、思”链路贯通式教学创新模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方面渐次有序地实现教师引导性教与学生主动性学的双向协同,持续推进大学物理C课程教学改革的迭代更新。
六、基础课程副高组三等奖-梁春恬-大学物理A

梁春恬老师的大学物理A课程团队秉持 “理实一体,覃思践行” 的教学理念,以实验为载体、实践为手段,将演示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生活实际及工程应用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开放式任务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探索实践,构建 “源于实验、用于实践” 的良性循环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将课程打造成“看得见、摸得着”且与社会紧密接轨的优质课程,助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提升综合素养。
七、基础课程中级组三等奖-易静-大学物理A

易静老师的大学物理A课程团队以“因趣识物,以思明理”为理念,拓展教学时空维度,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指导体系。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通过教学内容重构,开发物理学应用场景,实现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工程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竞赛以及科研工作,实现以赛促学,以研促创。
今后,学校将以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重要抓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发展机制。通过赛事引领,推动教师聚焦教学创新实践、深耕教书育人主业,持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